在广袤的乡村腹地,一座座污水处理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宣告着基础设施投入的决心。
然而,走近细察,却常这样的情况:曝气池寂静无声,生物填料干涸板结,出水口不见清流——这些斥巨资建造的设施,竟在短短数月或数年后沦为“晒太阳”的摆设。
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正深陷“重建设、轻运营”的泥淖。
“烂尾”设施的冰冷数据与技术困境
设备空转:曝气风机停摆、水泵锈蚀、加药系统药罐见底,动力与药剂供应中断,生物处理单元彻底失效。
管网瘫痪:管道破裂、检查井堵塞、入户支管断裂脱落,导致污水收集率骤降,处理设施“无米下炊”。
水质失控:在线监测仪表损坏或长期未校准,出水水质严重超标(COD、氨氮、总磷等关键指标远超设计限值)却无人知晓、无人干预。
运维真空:缺乏专业维护队伍,村内兼职管理员对复杂工艺(如A²O、MBR、人工湿地)束手无策,设备小故障累积成大瘫痪。
监管盲区:运维失序的根源
问题的核心在于监管手段的原始与失效:
看不见:站点分散偏远,人工巡检成本高昂、频次低(甚至数月一次),故障和停运难以及时发现。
管不清:依赖纸质记录、电话汇报,数据真实性存疑,运行状态(如瞬时流量、设备电流、溶解氧浓度)无法实时掌握,问题追溯困难。
理不顺:责任界定模糊,政府、第三方运维公司、村级组织间推诿扯皮,缺乏客观、连续的运行数据作为考核和付费依据。
监管平台:穿透迷雾的技术之眼
破解困局,必须依托技术手段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监管网络—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智慧监管平台。其核心价值在于以“硬数据”穿透管理迷雾:
1. 全域感知“一张网”
在关键节点(如进水口、核心工艺单元、出水口)部署物联网传感器(流量计、液位计、水质在线分析仪、设备状态监测仪、视频监控),7x24小时自动采集运行数据(流量、水质参数、设备开关/电流/电压、液位、视频图像)
2. 数据驱动“一平台”:
所有数据通过4G/5G/NB-IoT无线网络汇聚至云端监管平台,实现:
实时可视:GIS地图全局总览,站点运行状态(正常/预警/告警)一目了然,关键参数(如出水COD、氨氮)实时曲线呈现。
智能预警:基于预设规则(如水质超标、流量异常突降/突增、设备离线、电流异常)自动触发多级报警(平台弹窗、短信、微信推送),直达责任运维人员和管理人员。
精准诊断:结合历史数据和工艺模型,辅助判断故障原因(如:进水浓度异常冲击?风机故障导致溶解氧不足?水泵堵塞?)。
运维闭环:支持线上报修、工单派发、处理过程跟踪(含现场图片/视频反馈)、结果验收评价,形成可追溯的运维管理闭环。
考核量化:自动统计站点运行率、水质达标率、设备完好率、故障响应与修复时效,生成客观的运维绩效考核报告,作为政府付费和监管的核心依据。
平台落地的关键支撑
监管平台绝非“银弹”,其效能发挥需坚实支撑:
标准先行:统一数据采集、传输、接口、安全标准,确保设备兼容、数据互通。
运维绑定:将平台接入和使用深度捆绑于运维服务合同,明确数据是结算依据。
保障投入:将平台建设、传感器维护、数据传输费用纳入长效运维资金保障。
能力适配:平台设计需考虑基层使用习惯,界面简洁、操作便捷,提供有效培训。
农村污水治理的成效,不取决于建设了多少座设施,而在于有多少设施能真正、持续地净化污水。
智慧监管平台,正是以技术之力刺破“重建轻管”的迷雾,将运维的“暗箱”变为透明的“驾驶舱”。
当每一个站点的实时数据在屏幕上稳定跳动,当每一次异常都能被精准捕捉和快速响应,乡村污水的长效治理才有了坚实的技术骨架。唯有让监管之眼真正“亮”起来,那些耗费巨资的治污设施,才能从“晒太阳”的摆设,转变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实堡垒——屏幕上的数据跳动,本质是乡村生态脉搏的跳动。